links: 环球文化教育艺术中心 环球艺术留学 艺术留学 艺术奖学金 环球艺术教育 美国艺术留学作品集培训 美国环球艺术 美国环球艺术留学 艺术留学作品集 艺术留学作品培训 美国艺术留学 环球艺术

藝術的重現 文:庞惠英

近日,科學家確認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的岩洞裡發現的史前岩畫,有近四萬年歷史,是已知最早的遠古人類繪畫。這些岩畫描繪了偶蹄類動物以及人手的外形,顯示出古人的抽象思維能力,標志著人類藝術起源。在人類藝術的發展史上,藝術的媒介從最簡單的岩畫、涂鴉、圖騰,發展到油畫、水墨畫、青銅、大理石雕塑,直至當代的數字藝術,歷經數萬年的演變。但藝術家作為純粹的哲學探尋者卻從未改變,他們始終是探尋生與死,宇宙學與存在等抽象議題的探路先驅。


逐本求源,藝術的初衷並不僅僅是取悅觀眾,有時甚至也不是“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藝術創作的過程。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環境、創作對象、以及他的團隊,魔幻般融合為一體的過程。因循此道,鄭路最新的藝術創作“圖像重現系列 ” 便是他對於網絡時代存在以及人類生存狀態這些根本問題的思考。鄭路利用當今常見的機械和數字工具,通過打磨消除人類藝術創作的痕跡,去除了藝術的表象,賦予藝術全新的定義。鄭路的藝術創作過程是通過工業手段記錄靈感的過程,且實現了令人震撼的效果。


鄭路,1978年出生於內蒙古赤峰,現居北京。憑借其開拓性的雕塑與裝置藝術成為新起之秀,作為多媒體裝置藝術家他的創作涉及材質、空間、中國古典主義及詩歌等諸多內容。鄭路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后前往中央美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在校期間他曾贏得L.V.M.H.—“向印象派藝術致敬”青年藝術家大賽大獎,並獲得三個月在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深造的機會。雖然他始終主修雕塑,但他涉獵廣泛,不僅僅是西方的藝術,還涉及中國傳統古典藝術,特別是書法,正是書法促使他突破雕塑材料的局限。當我們欣賞他的三維作品,總是有種稍縱即逝的氣息,觸發觀眾去深刻反思,試圖透過表象探尋其本質。


事實上,鄭路正是從他的雕塑創作過程中獲得了靈感,創作了全新系列“圖像重現”。在雕塑創作工程中,每次完成雕塑的外部結構,緊隨的工序便是將其表面打磨拋光,去除任何不和諧因素,然后上漆,直至作品完美呈現,光鮮且平滑。正是在這一高度掌控的工業化過程中,鄭路發現了一種人為的變量,即每次對最外層漆進行拋光打磨時,總會有底層的漆露出表面,若漆層的顏色不同,這些顏色會融合幻化出新的色彩。鄭路正是借用這一圖像變化形象的隱喻了我們現今多層次的社會,並由開始了全新的藝術創作。


鄭路的“圖像重現”系列中,他在進一步加強了這一創作手法的應用。創作之初,是一個將收集的素材照片繪制疊加的過程,鄭路和他的團隊會先將收集的素材照片用工業防水漆(汽車用漆)依次繪制於一張鋁板之上,即每完成一張照片繪制后,再繪制下一張素材,且新的漆畫層將完全覆蓋前面的漆畫層。這一過程通常涵蓋67張照片的依次疊加,是一個地標、物體、聲音及人物融匯的過程。整個創作過程十分繁瑣,因為工業用漆的毒性,且其風干的過程會受天氣的干擾,使得作畫過程十分耗時,有時甚至需要數月時間方能完成。


一旦完成繪制疊加,重現的工序便開始了,藝術家和他的團隊開始對畫作進行打磨,甚至會使用到磨砂機,打磨使底層的漆層重現。打磨直至原本清晰表面的圖層完全無法辨認,畫面重組。事實上,整個畫作呈現波洛克的抽象風格,隻是找不到畫筆的痕跡。打破了原有圖層的秩序,整個畫作的交錯消融,全新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及紋理。不可否認,“重現”過程是不可控的,藝術家無法預知作品的最終面貌。但也正是這種不確定的特性,讓藝術家著迷。鄭路正是通過隨機消融圖像,在作品中封存了當今多元的現實世界。


那麼鄭路在創作之初是如何跳選素材的呢?這一系列作品的早起階段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主題創作,選取特定的主題或想法進行創作:例如,鄭路最初的圖像重現作品《家族》2013, 作品中鄭路將其祖父母,父母,以及他本人的黑白肖像疊加后打磨消融,這一全新的全家福詮釋了血緣關系的短暫和持久。於此類同,鄭路的作品《共產主義》2014, 即選用校園海報中常見的共產主義的代表人物斯大林、列寧、毛澤東,馬克思等人物,進行創作消融。近期鄭路有創作了新作《无一物》2014,很有可能是這類別中最為尖銳的一幅,鄭路將主題為愛與暴力的圖片交替疊加,例如他選用了現藏梵蒂岡由文策爾.彼得繪制的《伊甸園中的亞當與夏娃》和埃迪亞當斯鏡頭下的一名越共囚犯被槍決的照片疊加消融,正如題目中所隱喻的,作品展現了渴望超越痛苦與欲望狀態,正是人類生存狀態的寫照。


鄭路系列作品的另一類是以時事圖像為基礎創作的,在中國大陸,政府會對定期新聞進行“審查”,鄭路和很多他同齡的科技達人一樣,會定期翻閱防火牆去獲取更多的資訊,在線論壇“潮流社區”因其強大時事資訊及其對中國境內新聞事件的熱辣點評而備受藝術家們的推崇,在這個論壇上,每天都會選出當日熱點新聞圖片。鄭路注意到我們思維判斷會被圖片及大眾媒體所引導,為了探尋我們是如何迷失在這些圖片及資訊裡的,鄭路選取這些照片作為主題,每個主題他都會收集同日眾多新聞圖片作為素材進行創作。此類創作的題目如《朋友都去哪兒啦?2.13》、《無人生還3.25》、《腿槍6.15》,就是由新聞標題和日期組成的。這些照片被收集疊加,后又被打磨消融,鄭路通過這一創作過程提請關注當代社會圖片的被動消費現象。用鏡頭捕捉、用油漆重畫、最后再打磨消融——但卻又消泯得不完全,仿佛暗示著歷史圖像必然重演的特性。


重現的過程消融了所有人為的干擾,它最終呈現的藝術作品和所有傳統繪畫是一樣,他們都無法揭示作品背后的故事。因創作的過程近似於一場表演,創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其延時攝影視頻,為了展示重現系列中的每幅圖片,鄭路通過攝影機以鳥瞰的方式記錄了整個藝術創作的全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視頻記錄過程,記錄時間數以月記。視頻再被壓縮至隻有三分鐘左右時長,有如萬花筒般的展示給觀眾。鄭路借助最新的科技記錄下藝術創作的全過程,正如遠古的藝術家在洞穴中繪制岩畫,為觀眾更好的理解作品留下線索。作為新一代的年輕藝術家,鄭路見証了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和文化的變革。在此背景下,鄭路的作品探尋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大問題:探尋社會的集體記憶,探尋多重現實的存在,解讀歷史,以及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滲透。每一幅图像重现作品都是人類經驗的重新詮釋,即通過當代大眾文化來詮釋藝術。這一系列作品標題似乎十分恰當,因為每一幅作品都隱含著獨特的難以掌控性,無論鄭路如何仔細地復制圖像、遵循繁瑣的工序、仔細地記錄、並且深究各類再現和表現手法,“藝術”隻能在創作的最后關頭被呈現。成品既不是繪畫、也不是雕塑、更不是一項表演藝術,而是他們的集合體。更重要的是,鄭路的“圖像重現”系列是視覺藝術領域全新的嘗試。他的創作採用完全原創的藝術形式,給予我們全新的視覺感受和無盡的想象空間。